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蒙昧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那是信任的時代,那是懷疑的時代;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by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前言
1885年維多利亞後期,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人民的生活日新月異,驚人的技術,瑰麗的建築!
日不落帝國的榮光灑滿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同樣也是這一年,一篇名為<現代巴比倫的少女獻祭>的報導橫空出世!

19世紀倫敦
詳細描述了一位名叫伊莉莎的13歲女孩如何被老鴇誘騙,檢查童貞,下安眠藥,最後被一個男人用5英鎊買走的故事。
其文字描述之直接,故事之殘酷,瞬間引起軒然大波!全英格蘭主教長”坎特伯雷大主教”、”莎夫茨伯里勛爵”等許多知名人士
紛紛表達對作者”斯蒂德(William Thomas Stead)”的支持。<大不列顛醫學雜誌>更是指出”斯蒂德“與其<帕爾摩報>揭漏了長久以來在英國蔓延的罪行。
這顆惡性腫瘤正在侵蝕社會所有階層的道德觀念!

工業革命倫敦
輝煌美好的維多利亞時代
維多利亞時代在”狄更斯“的描述下:『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
從1837年到1901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下,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達到世界版圖的四分之一!

日不落帝國版圖
科學技術也隨之迅猛發展,幫助人類開上蒸汽機,駛向一個工業文明的新時代。一切都是如此之輝煌榮耀與偉大!
但維多利亞時代的另一面卻是一個充斥著賣淫和童妓,一個道德淪喪與腐朽的-最壞的時代!愚蠢的時代!黑暗的季節!

維多利亞女王
悲慘少女伊莉莎的故事
1885年,<現代巴比倫的少女獻祭>系列報導講述了一個維多利亞時代13歲女孩的故事。在匹德堡的一家妓院裡,S先生預定的一個13歲女孩偷跑了,為了填補這個空缺,老鴇開始物色新的少女,很快她發現一個名叫伊莉莎的女孩,來自倫敦區一個貧窮家庭。母親酗酒,父親對這個家毫不關心。她上過學,會讀會寫,長得非常漂亮,為人熱情。
老鴇給了伊莉莎的母親5英鎊,然後就把她帶走了…女孩先是接受了助產士的檢查,花費一英鎊獲得了一份處女證明。然後老鴇又花10先令,買了安眠藥,這些東西都將記在這個女孩的帳上。第二天伊莉莎被帶進一所臭名昭著的房子裡,脫掉衣服,被逼著吞下安眠藥,過陣子買主S先生進了房,短暫的安靜後…傳出一陣哭聲,這樣的故事在當時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

被強姦的少女
根據”王章輝”的<英國經濟社會史>中估計,當時倫敦的職業妓女在5萬以上!而倫敦總人口也就2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當時倫敦每二十個女人就有1個是性工作者。這還只算了全職妓女,沒算兼職副業的,也許你會覺得西方文明本來就很開放,也許他們覺得這很正常。但事實上剛好相反,維多利亞時代在性道德上和中國古代半斤八兩。對於貞節有著狂熱的推崇!
名著<德伯家的苔絲>中做女僕的苔絲就因為被主人強姦,新婚當晚就被丈夫拋棄,這種悲劇故事在當時屢見不鮮。那些失去貞節的女人,會一輩子被打上不純潔的烙印,他們只能被稱為墮落的女人!
和女性嚴苛的性道德相比,男性是不被束縛的。根據”勞倫斯”所著的<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鄉紳、軍官,婚後可以擁有自己的情婦,這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嫖娼更是被認為是一項有益身心的保健活動!甚至在18世紀末,還有專門出版的花名冊,詳細描敘了倫敦城裡一百多名妓女的特徵和愛好。
那到底是什麼催生了維多利亞時代如此囂張的娛樂活動?其實某種程度上這和當時科技的迅猛發展脫不開關係,當的女性因為要照顧孩子一般從事家庭生產,像織布縫紉等可以上街賣的手工品補貼家用。但隨著紡織機和工廠的出現,這些工作的效率被大大提高,因此價格也直線下降。
那些原本在家工作的女性只能被迫外出工作,然而這時候擺在她們面前的選擇有:
- 1. 去工廠當女工,一天工作15小時,一年10英鎊。
- 2. 受過高等教育,會打字和速寫,一年25英鎊。
- 3. 給貴族當女僕,包吃包住,一年20英鎊。
換算成現在的物價水平,收入最高的女性最多每年也就賺15000台幣,要是不靠男人,這些錢絕對不夠支撐他們自己和小孩的生活。而維多利亞時代沒有勞動保護法,女性會因為各種原因被解雇!
比如:拒絕和工廠老闆上床—解雇、打字太慢—解雇、摔碎盤子—解雇、被主人強姦懷孕—解雇,根據<英國經濟社會史>中”米爾班克監獄”裡的調查報告顯示,一萬多名妓女有一半當過女僕!而這些女僕都被主人染指過,他們大多因為反抗或是懷孕被拋棄、解雇、丟到大馬路上,這些女性在失去貞節的時候,也同時失去了為自己辯護的能力,因為在當時社會環境下人們普遍認為失去貞節的女人就是墮落的女性!而墮落的女性是永遠不可信的證人。
一方面女性很難找到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工作也沒辦法拒絕男人的要求。另一方面就算嫁人以後,女性也會成為丈夫的財產,甚至還要被丈夫送去賣淫補貼家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一個女人想不依賴自己的丈夫,自己賺錢養活自己,則當妓女就是唯一的選擇!所以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城裡的妓院數量比學校還要多得多,其中更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妓女。
成本低廉的一便士童妓
如果說前面的這些女性是在時代壓迫下盲目地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那麼雛妓童妓的故事則更加殘酷,因為主角變成了13歲的女童!維多利亞時代的性年齡是13歲,在當時只要年滿13歲,不管用什麼手段,只要女孩同意的性行為就不算犯罪!這條法律與其說是保護女童,不如說是為了保護男人。當13歲成為了性的門檻,某些有特殊性癖好的男人就可以通過一切手段強姦這些13歲女童。

雛妓童妓拍賣
<帕爾摩報>上記錄了兩個案例,一名男子以糖果為誘餌,性侵了10多個剛過13歲的女孩。另一名男子與16個性侵女孩案件有關,其中14個女孩的年齡正好是13歲。由於這些女孩均達到13歲,因此這兩個男子都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

帕爾摩報
極低的性門檻直接導致了童妓在英國慢慢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淪為童妓的少女大多出生底層,有的父母酗酒,有的是孤兒,還有的直接就是出生於妓院。社會與家庭沒有給予這些女童性教育和風險意識。她們往往疏於防備,也無力抗爭。很多嫖客的老鴇打著雇傭侍女的謊言,誘騙無知少女!甚至有一所未成年人學校,背地裡經營的是童妓賣淫的服務!
此外還有的男人以結婚為名誘姦少女,然後將她們送到妓院幫他們賺錢。而另一方面,上流社會的男人只要花20英鎊,就可以在妓院找到一個13歲的處女,對於底層的職業女性來說20英鎊已經是她們一年的工資了。可見當時誘騙女童成本之低廉,回報之豐厚,使得英國成為孳生童妓賣淫的溫床。

誘姦少女、誘騙女童
警察與妓院的保護傘
那維多利亞時代的警察呢?他們不管一管嗎?很遺憾在維多利亞時代,警察本身就是妓女們的保護傘…不論是高級妓女,還是底層站街女,都必須要遵守業內潛規則-即向警察交保護費!沒錢交的話用肉體服務抵扣!
除了妓女要交保護費,妓院也要繳。按照老鴇們的話來說:『警察是妓院老闆最好的朋友!因為有了警察的保護,妓院經營會更加順利,我們也是警察最好的朋友!因為我們給警察帶來金錢!互惠互利~』

妓院的保護傘警察
在警察的包庇下維多利亞時代初期的妓院數量和規模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如果你走進倫敦的”攝政街”,曼側斯特的”牛津街”這樣的紅燈區,裡面既有專門的為有錢人提供特殊服務的高級妓女,也有滿足下層嫖客的底層妓女。既有英國本國的妓女,也有德國、法國、瑞士等外國妓女。既有屬於某個妓院的妓女,也有個體經營的站街女。
1858年的<泰晤士報>說『在歐洲沒有一個首都像倫敦那樣不分晝夜的賣淫。』除了警察保護傘和缺乏法律保護之外,真正讓賣淫在英國如此壯大的因素是還有一把保護傘,那就是雙重的性道德標準!

泰晤士報
根據”勞倫斯”寫的<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描敘,在維多利亞時代清教徒的道德觀中,性只是為了生育,正派的女人是沒有性欲的。接受丈夫僅僅是出於生育的責任而已,因此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人們談論賣淫行為的時候往往對妓女百般指責,認為所有責任都在於她們,而嫖客最多落得個多情浪子的名號。尤其是當他們有身份有地位的時候。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上流社會存在的戀童癖催生了童妓問題。然而嘲諷的是,在他們的觀念裡那些失去貞節,淪為妓女的女童及家庭才是童妓產生問題的根源。就是因為懶惰、酗酒、放蕩的父母不可能養育出有道德的女兒,就是因為下層社會的女孩在貞節問題上毫無顧忌,就是因為她們把貞節視為可以兌現的資產,所以她們走上賣淫的道路,一點都不奇怪。

維多利亞時代的站街童妓、雛妓
這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論,這樣的觀念與制度,這樣嫖客無罪的性道德標準,一同催生了這個時代數量驚人的童妓。這些童妓的壽命普遍不長,根據統計活過25歲的往往只有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根據”威廉、桑格”的<賣淫的歷史>中”愛丁堡洛克醫院”記錄可以大致推斷,這些13到15歲就被迫走上賣淫道路的小女孩,大約會站在一個人流湍急的街角,她們不能拒絕客人,收入的一半要上交給老鴇,剩下的也只能免強果腹。這樣站上五六年後,她們逐漸衰老,開始酗酒,直到死亡來結束她們的皮肉生涯…。

英國童妓壽命統計
性病與傳染病法的淨化運動
賣淫的繁榮必然會帶來另一樣東西的昌盛那就是性病!由於避性不談的觀念限制,維多利亞時期的政府沒有做針對性病的調查,但是通過一些醫院的醫療記錄可以看到,當時性病在英國傳播有多廣泛!
根據”愛德華·福斯”的<歐洲風化史>中的數據,在軍隊醫院中,有5分之1的陸軍患者得了性病,有7分之1的海軍患者也是如此。這麼高的比例當然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軍隊的戰鬥力,也許你會認這是在軍隊而以比例高很正常,都是男人沒辦法,軍隊裡全是男人,因此只能去外面找!但實際上如果你去翻閱”聖巴賽羅缪醫院”的患者記錄,你會驚訝地發現,在這個倫敦最大的醫院中,居然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因為性病來就醫。
當時報紙廣告的三個常客-新書出版、化妝品、治療你的難言之隱!嚴重的賣淫問題與性道德混亂在維多利亞時代中期,引起了許多社會人士的關注,因此一場社會淨化運動在教會的組織下展開!他們致力於廢除雙重性道德,根除童妓和賣淫活動,教育和改造妓女。
淨化運動於1864年孵化了”傳染病法“,為了控制性病傳播,政府授權了警察對妓女的逮捕權。強制要求她們進行性病檢查,如果得病要送醫院治療三個月。儘管傳染法案的初衷是希望讓妓女重返社會,但最終的結果卻讓他們陷入另一種困境。

維多利亞時代報紙廣告
為了逃脫汙辱性的性病檢查和隔離治療,大量的妓女只能轉為暗娼,接受拉皮條的幫助被他們剝削,最後處境更為悲慘。而且這樣一來警察對街頭妓女的管轄權就更大,如果不交夠保護費警察可以用性病檢查相威脅!所以強制的性病檢查本意是保護妓女,最後卻成了警察局創收的一個手段。
他們敲詐妓院,免費光顧站街女,肆意揮舞權力的棍棒壓迫她們。淨化運動中還有一些叫做”抹大拉“的教養所,專門收納改過自新的妓女。這些教養所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讓賣淫女重返社會,但是卻慢慢地扭曲成了具有懲罰性質的妓女監獄。她們被要求每天五點起床,然後從事12小時體力勞動,每天四次禱告,晚上八點就要被鎖進房間裡。
在教養所裡面,她們要不斷地自我反省,自我厭惡祈求上帝的原諒,即使在裡面關了兩年之後,她們仍然被要求穿特定的改造服,從而把她們和正派的女人區分開來。這樣的教養所遠比女子監獄要來的更加殘酷,但這些教養所卻遍布歐洲…。在1993年愛爾蘭甚至發現了一家教養所地下有一個萬人坑,但是直到1996年最後一家”抹大拉“才關閉。

淨化運動-抹大拉教養所
秉持著解放妓女的初衷,淨化運動的最終結果,卻是讓妓女們過得更加悲慘。很多人都指出了”傳染法案“和教養所的問題所在,歸根結底這些辦法都是在努力解決有病的妓女,法案本身默許的就是,只要確保安全性交易本身是被允許的!與其說是在管理妓女,不如說是在保護男人免於危險的犯罪,這種默許和早期嫖客無罪的觀念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1885年-曙光終會到來
時間回到1885年,倫敦<帕爾摩報>刊發了系列報導<現代巴比倫的少女獻祭>,引發了軒然大波,這篇報導耗時一個多月,以”斯蒂德“為首的秘密委員會,一邊避開警察保護傘,一邊針對倫敦童妓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但即便在賣淫問題如此嚴重的維多利亞時代,也沒有哪家報紙敢如此公開報導妓女得事情。甚至提到都要用不道德的女子等委婉的詞彙來代替。
而”斯蒂德“卻直言不諱,直接用童妓、雛妓和好色之徒、嫖客來稱呼,毫不避諱地描敘少女接受處女檢查,以及受到性侵害的全過程。並把問題的矛頭直指上流社會,批判政府對問題根源視而不見,和警察系統的腐敗墮落。幾乎可以說這篇文章當時一發表,就是一巴掌搧到了倫敦每一個有權有勢的男人臉上。

帕爾摩報(斯蒂德)-少女的獻祭
一經發表”斯蒂德“本人就受到千夫所指,有人說他癡迷於色情,有人攻擊他是胡言亂語。甚至當時<帕爾摩報>一度被禁止出售,受雇的報童都遭到了抓捕。不久之後”斯蒂德“因為花錢救下了文章中的童妓伊莉莎,被指控誘拐罪,最終被判三個月監禁。
但還好這篇報導也獲得了眾多支持者,讓”斯蒂德“在監獄中受到了一些照顧。報導發出之後,不少團隊和組織藉此機會展開大規模集會,在諸多努力的推動下,1885年8月議會正式通過修正法案,將性許可年齡從13歲提高到16歲,並將誘騙18歲以下的少女都定性為犯罪。
同時如果監護人允許女孩賣淫,法官有權剝奪其監護權。少女的獻祭所引發的社會運動遠不止於此,除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以外,它真正提出的是對於雙重性道德的批判。”斯蒂德“直言聖經中很多對於男女的戒律都是很可笑的,對於男人故事裡總是說他只是放蕩不羈而已,只要肯回頭就是好丈夫!以此來美化一個又一個道貌岸然的紳士。
而在這些故事裡,女性被迫成為了犧牲品,賣淫被視為他們的原罪。”斯蒂德“說:『與這些罪惡相比,富有且墮落的放蕩者對於女性的性侵害,才因該是最嚴重的罪惡!』這場解救童妓,阻止賣淫的運動,在當時英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引發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恐慌。人們開始反思為什麼大眾道德走向這樣的地步,與其說這是妓女革命,不如說這是一場關於男性和女性之間的道德平等運動。
後來許多學者將這場運動視為處於起步階段的女權主義。不幸的是這場運動的發起者”斯蒂德“於1912年死於鐵達尼號(泰坦尼克號)沉沒…。

鐵達尼號(泰坦尼克號)
倫敦這座偉大的城市沒有悲哀,它對這些事情漠不關心。
世界上有教養的人,所有時代的繼承者,一系列漫長文明和宗教的最終產物,
他們對於這些罪惡只是聳聳肩。不過我仍然擁有信心。
我相信國人的心靈與良知,相信我們與生俱來的騎士精神和對正義的追求。
因為在這些故事裡,孩子的啜泣,遠遠比勇士的詛咒更加悲傷。
by 威廉·托馬斯·斯蒂德 (W. T. Stead)
結語
維多利亞時代—
那是充滿希望的暖春,那是讓人絕望的凜冬;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我們大家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墜地獄。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by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